舟过清远峡望飞来寺

山寺隔烟水,舟人指古碑。
入云松影密,出峡磬声迟。
台阁峰能遍,神仙事可疑。
当年来去迹,岩下老僧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舟过清远峡望飞来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清远峡时,远望飞来寺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感慨。

诗的开头,诗人提到山寺被烟雾和江水隔开,船夫指着岸边的古碑。这里的“山寺”指的是飞来寺,而“烟水”则描绘了江面上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幽静、神秘的感觉。古碑的存在,为这片景色增添了历史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接下来,诗人写到了松树的影子在云雾中显得格外茂密,而寺庙的钟声从峡谷中缓缓传来。这里的“松影密”和“磬声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松树的影子密集而清晰,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力量;而钟声则是缓慢悠长的,给人一种宁静的禅意。

随后,诗人提到寺庙的台阁遍布山峰,似乎与山峰融为一体,但他对“神仙事”表示怀疑。这里的“台阁”指的是寺庙的建筑,诗人通过“峰能遍”表现出寺庙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而“神仙事可疑”则流露出他对传说和神话的理性思考,暗示了他对世俗信仰的怀疑态度。

最后,诗人提到当年那些来来往往的痕迹,只有岩下的老僧才知道。这里的“来去迹”指的是历史中的风云变幻,而“老僧知”则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记忆的传承。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传说的理性质疑,最终落脚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充满了哲理与禅意。

廖燕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一介布衣,既无显赫身世,又乏贤达奥援,所以生前死后,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其集已难寻觅。他一生潦倒,在文学上却颇有成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