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寄卫生袭之

干戈蛮触,问渠争直有,几何而已。毕竟颠狂成底事,谩把良心戕毁。生穴藜床,磨穿铁砚,自有人知己。摩挲面目,不应长为人*。过眼一线浮华,辱随荣后,身外那须此。便恁归来嗟已晚,荒尽故园桃李。秋菊堪餐,春兰可采,免更烦邻里。孙郎如在,与群共枕流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纷争与虚荣的厌倦,以及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开头用“干戈蛮触”来比喻人世间的争斗和冲突,作者质问这些争斗到底有什么意义,认为这些争斗只会让人失去良心,变得疯狂。接着,作者提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专心读书写字,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内心安宁,自有人能理解自己。

在诗词的中间部分,作者进一步批评了世俗的虚荣和浮华。他认为,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追求。即使拥有了这些,最终也会失去,甚至可能因此荒废了自己真正珍视的东西,比如家园的美好景色。作者感叹,如果早一点醒悟,或许还能保住这些珍贵的事物。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他提到“秋菊堪餐,春兰可采”,意思是秋天可以采摘菊花,春天可以采摘兰花,这样的生活简单而美好,不需要依赖他人。作者还提到了“孙郎”,这是一个历史人物,象征着隐逸生活。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像孙郎一样,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远离世俗的喧嚣,过上宁静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世俗争斗和虚荣的批判,表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荣华富贵,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不要被外界的纷争和虚荣所迷惑,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简单的生活。

段成己

段克己弟。两人同为(1230)。克己中举,无意仕途,终日纵酒自娱。成己及第,授宜阳主簿。金亡,成己与兄避居龙门山(今山西河津黄河边)。克己殁后,自龙门山徙居晋宁北郭,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至元十六年卒,年八十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