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及注释

碧水丹山映杖藜(lí),夕阳犹在小桥西。
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杖藜:藜杖;拐杖。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注释
杖藜:藜杖;拐杖。

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前两句是静态的风景:碧绿的河水、赤红的山崖,映照着一位拄拐杖的老人,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小桥西边。这画面色彩浓烈(碧水、丹山、夕阳),却透着黄昏的安宁。

后两句突然动了起来:老人轻声吟诗,没想到惊动了溪边的鸟儿。鸟儿扑棱棱飞向高空,钻入云层里继续啼叫。这里的妙处在于——"微吟"本是极小的声音,"惊溪鸟"的意外更显出山中的幽静;而鸟儿飞进云中后,啼叫声从高处传来,反而让整幅画有了立体感,仿佛能听见鸟鸣在群山间回荡。

诗中藏着对比的艺术:静(山水)与动(惊鸟)、近(小桥)与远(乱云深处)、无声(夕阳)与有声(啼叫)。最有趣的是,老人似乎只是随意走走、随口吟诗,却在不经意间打破了自然的宁静,而自然又以鸟飞鸟鸣回应他,人与山水就这样产生了默契的互动。读完这首诗,我们仿佛也站在那小桥边,听到了云深处的鸟叫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