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翟吉野善应篇
物数俱有尽,大造总好生。
同托天地间,苦乐自关情。
枯骸枕原野,触目胡不惊。
杳杳逐游魂,微微动转燐。
愁云翳白日,暮雨哭荒蓁。
幸得遇贤良,感念无不真。
一发慈悲心,封土尽成坟。
揶揄已称异,盎缶如有神。
古□无主骨,灵台称积仁。
能雪孝妇冤,沛泽飞苍旻。
精诚通金石,至信感羽鳞。
君看隋侯珠,绝代得灵珍。
载读魏子书,治命立奇勋。
不与报应期,冥报自嶙峋(以上《读易堂稿》卷上)。
同托天地间,苦乐自关情。
枯骸枕原野,触目胡不惊。
杳杳逐游魂,微微动转燐。
愁云翳白日,暮雨哭荒蓁。
幸得遇贤良,感念无不真。
一发慈悲心,封土尽成坟。
揶揄已称异,盎缶如有神。
古□无主骨,灵台称积仁。
能雪孝妇冤,沛泽飞苍旻。
精诚通金石,至信感羽鳞。
君看隋侯珠,绝代得灵珍。
载读魏子书,治命立奇勋。
不与报应期,冥报自嶙峋(以上《读易堂稿》卷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对生命、死亡以及人性善良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说,万事万物都有尽头,但大自然总是充满生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片天地之间,感受着生活的苦与乐。诗中描绘了荒野中枯骨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到震撼。这些死去的灵魂在荒野中游荡,微弱的磷火在黑暗中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天空被愁云遮蔽,暮雨落在荒草上,仿佛在哭泣。
然而,诗中提到,幸好有善良的人出现,他们对这些逝去的生命充满同情与关怀。他们怀着慈悲之心,为这些无主的枯骨安葬,给予了他们最后的尊严。这种善行不仅让人感动,甚至似乎感动了天地,仿佛有神灵在暗中相助。
诗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孝妇冤案,她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善良的力量仿佛能够感动天地,甚至能够影响金石和动物。诗人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善良和正义的终极力量。
最后,诗人提到隋侯珠和魏子书,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具有神奇力量的事物,象征着善良和正义的回报。诗人认为,善行不需要期待即时的回报,冥冥之中,善良的行为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回应。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生死、善行和正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善良力量的坚定信仰。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死亡和苦难,善良和慈悲仍然能够带来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