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建在高耸峭壁上的观音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
首联“厜㕒峭壁耸云端,高阁千寻俯激湍”直接勾勒出观音阁的险峻位置——峭壁高入云端,阁楼仿佛从千丈高处俯瞰着下方奔腾的激流。这两句用夸张的笔法(“千寻”是虚指极高)突出了建筑的雄伟和地势的险要。
颔联“隔岸潮声凭槛听,过江山色卷帘看”转入细节描写:诗人靠着栏杆就能听到对岸的潮声,卷起帘子就能欣赏到江对岸的山色。这里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观音阁既是观景的绝佳位置,又能让人与自然声景融为一体。
颈联“雕盘寥廓秋风急,帆入空濛夕照残”用动态意象渲染氛围:老鹰(雕)在广阔的天空盘旋,秋风急促;江上的帆船驶入朦胧暮色,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这两句通过动物、天气和光影的变化,传递出苍茫萧瑟的秋日黄昏气息。
尾联“极目长天杳无际,楚云漠漠不胜寒”将视野推向极致:诗人望向无边无际的远方,楚地(长江中游)的云层密布,寒意袭人。最后以“寒”字收尾,既是身体感受的凉意,也暗含诗人面对浩渺天地时内心的孤寂感。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空间层次分明——从近处的栏杆、帘子,到远处的山、帆、云,最后到无边的天际,像镜头由近拉远; 2. 动静结合——静止的阁楼与流动的江水、盘旋的鹰、飘动的帆形成对比; 3. 感官丰富——潮声(听觉)、山色(视觉)、寒风(触觉)共同构建沉浸式体验; 4. 情感含蓄——通篇写景,但通过“不胜寒”等细节,隐隐透露出人在壮阔自然前的渺小感。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