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译文及注释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
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译文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段文字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除掉弟弟共叔段的故事,但核心不是讲历史事件本身,而是通过《春秋》笔法揭示深层道理。
用大白话说就像:明明郑庄公杀的是自己亲弟弟,《春秋》却故意不写"杀"字,只说"克"(战胜)。为什么?第一,共叔段确实有自己的势力集团,算政治对手;第二,更关键是作者想通过这个用词表达双重批评。
批评弟弟共叔段:身为弟弟却妄想夺权,违背人伦,所以《春秋》连"弟弟"的称呼都不给他,直接叫名字"段",这是贬低他。
更狠的批评在哥哥郑庄公:故意放纵弟弟犯错,处心积虑设局杀亲弟。文中比喻说"像从母亲怀里硬夺过来杀",暗示郑庄公早就能阻止弟弟,却非要等到弟弟罪行昭彰才动手,虚伪又残忍。
最后亮出正确做法:如果真为弟弟好,应该追赶时放慢脚步(给改过机会),哪怕放跑了(保全性命),这才是真正的兄弟之道。说到底,权力斗争再激烈,亲情底线不该突破。这种含蓄的批评方式,正是古代史书"一字寓褒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