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鸾 供蜡梅一枝

病黄生面。记蛎粉围墙,那回曾见。苦把蛮腥,腻了寿阳宫瓣。

东风又还到也,怎寒花尚留秋怨。冷入二分龙麝,带断魂飘远。

问别来何处照清浅。说离恨天西,旧红无伴。疏影浑难觅,付月波凉蘸。

美人倚愁独立,梦游仙道妆偷换。香外一瓶一我,正万缘俱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孤独、哀愁的情感,通过蜡梅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

首先,诗词开篇提到“病黄生面”,这里的“病黄”可能指的是蜡梅的颜色,暗示了一种病态的美感。接着,“记蛎粉围墙,那回曾见”回忆了过去的某个场景,可能是作者曾经在某个地方见过蜡梅,这种回忆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苦把蛮腥,腻了寿阳宫瓣”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蜡梅的香气被形容为“蛮腥”,可能暗示了某种不愉快的感觉,而“寿阳宫瓣”则可能是指蜡梅的花瓣,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香气的厌倦。

“东风又还到也,怎寒花尚留秋怨”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但蜡梅依然带着秋天的哀怨,这种季节的错位感增强了诗词的孤独氛围。

“冷入二分龙麝,带断魂飘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冷清的感觉,蜡梅的香气被形容为“龙麝”,但却是“冷入二分”,暗示了香气的冷冽和疏离。

“问别来何处照清浅”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追问,想知道蜡梅在别处是否依然美丽,这种追问带有一种无奈和迷茫。

“说离恨天西,旧红无伴”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蜡梅在“离恨天西”依然孤独,没有伴侣,这种孤独感贯穿了整个诗词。

“疏影浑难觅,付月波凉蘸”描绘了蜡梅的影子难以寻觅,只能寄托在月光下的水波中,这种意象增强了诗词的朦胧美。

“美人倚愁独立,梦游仙道妆偷换”则通过“美人”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孤独,美人独自倚立,仿佛在梦中游走,这种形象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最后,“香外一瓶一我,正万缘俱澹”表达了作者在蜡梅的香气之外,只有自己和一瓶蜡梅,万缘俱澹,意味着所有的情感和牵挂都变得淡薄,这种超然的态度为诗词画上了一个宁静的句号。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蜡梅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哀愁和超然,情感深沉而复杂,意象朦胧而美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