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容南韦中丞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十二铜鱼尊画戟,
三千犀甲拥朱轮。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赠容南韦中丞》是一首赞美和感慨并存的诗,主要表达了对一位名叫韦中丞的地方官员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

首先,诗的开头“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描绘了韦中丞的威严和影响力。普宁都护指的是韦中丞的职位,他的军威非常强大,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所有重要的交通要道上。这里的“九驿梯航”指的是交通要道,说明韦中丞的势力范围很广,影响力深远。

接下来,“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进一步描绘了韦中丞的权力和威严。铜鱼、画戟、犀甲、朱轮都是古代象征权力的物品,说明韦中丞不仅拥有强大的军队,还有极高的地位。

然后,“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描述了韦中丞的功绩。他平定了西山的寇乱,使得百姓的生活恢复了平静,整个地方都像春天一样焕发出生机。这里的“闾井”指的是百姓的居住地,“上国春”则象征着和平与繁荣。

最后两句“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韦中丞的功绩不仅让百姓歌颂,也让远在天涯的人们为之感动,甚至有人为他流泪。这里的“泣珠人”指的是那些被韦中丞的功绩所感动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韦中丞的赞美,展现了他在平定动乱、保护百姓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样一位能臣的深切期望和感佩之情。诗中既有对韦中丞个人的赞扬,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