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远赴边疆的丈夫的心情,用简单直白的现代语言来分析就是:
第一句"忆饯良人玉塞行":妻子回忆起给丈夫送行的场景,"良人"是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玉塞"指边疆。这句就是"记得送老公去边疆打仗那天"。
第二句"梨花三见换啼莺":用梨花开落三次、黄莺换季来暗示时间流逝。意思是"已经过去三年了",用自然景物变化来表达时光飞逝,比直接说"三年过去了"更有画面感。
第三句"边场岂得胜闺阁":这是妻子内心的吐槽,意思是"边疆战场哪有我们温馨的家好啊"。用反问语气强调战场不如家庭生活舒适。
第四句"莫逞雕弓过一生":妻子心疼地劝丈夫,"别总想着逞英雄玩弓箭,荒废一辈子啊"。这里的"雕弓"代指武功战绩,透露出妻子希望丈夫平安归来的心愿。
整首诗就像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 用三年景物变化写思念之长 - 用对比手法写家庭温暖 - 最后一句带着妻子式的嗔怪和牵挂 把古代军嫂既支持丈夫又担心不舍的矛盾心理写得特别真实,虽然语言简练但情感饱满,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牵挂。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