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引 盟心古井图,同漱泉各赋半阕

秋声凄楚。又惊醒、宿雅起舞。碎桐摇雨。掩镫黯无语。

断甃絮吟蟀,惨共宵深机杼。自看寒井沈沈,忍冰雪、此终古。

凝尘漫数。旧阑影、今在甚处。海云归否。认苔际庭宇。

荒坟渺千里,我亦伤心孤露。剩有残月西楼,为吟愁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深秋夜晚的孤寂与哀愁,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无奈。

开头部分,“秋声凄楚”,直接点明了季节和氛围,秋天的声音让人感到凄凉和悲伤。接着,“又惊醒、宿雅起舞”,暗示作者在梦中被惊醒,梦中的美好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醒来后,作者看到“碎桐摇雨”,窗外的梧桐树在雨中摇曳,显得格外凄凉。而“掩镫黯无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的氛围,作者独自一人,沉默无言。

接下来,“断甃絮吟蟀”,蟋蟀的鸣叫声像是断断续续的絮语,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而“惨共宵深机杼”则通过比喻,将蟋蟀的鸣叫比作深夜中织布机的声音,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孤寂感。

“自看寒井沈沈,忍冰雪、此终古”,作者凝视着寒冷的井水,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冰冷。井水象征着深不见底的孤独,而“忍冰雪、此终古”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孤独的无奈与忍耐,仿佛这种孤独将永远持续下去。

后半部分,“凝尘漫数。旧阑影、今在甚处”,作者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如今这些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仿佛被尘埃覆盖。而“海云归否。认苔际庭宇”则进一步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作者望着庭院中的苔藓,感叹时光的流逝。

最后,“荒坟渺千里,我亦伤心孤露”,作者联想到远方的荒坟,感到自己与它们一样孤独无助。而“剩有残月西楼,为吟愁句”则以残月作为结尾,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只能在残月下吟唱愁苦的诗句。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深秋夜晚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无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秋声、雨、蟋蟀、井水、残月等,通过这些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孤寂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冯煦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