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外祖黎静圃安理府群文稿感成(壬辰)

八股行海内,于今五百祀。
子弟为学问,富贵当券纸。
是于古制作,未便克均峙。
自有归唐兴,杨马不敢耻。
下迄崇祯末,能辈递砻砥。
小技诚未尊,大醇亦无几。
元气入我朝,钟陵实巨指。
韩张有天授,蓺圣忘排比。
继起百年间,亦莫不深柢。
后生贪巧捷,转贩竞相市。
盗笛吹宫商,截朽饰丹紫。
玉尺亦已亡,各以意憎喜。
古云经大义,毋乃不若是。
惟昔外王父,孝友发屯否。
多能出少贱,此事特深至。
出入对偶法,钩提古先髓。
食时可百篇,占授懒自纪。
平生多阅历,曾不挂唇齿。
文亦杀锋棱,百鍊化绕指。
老手林汲翁,见之叹无已。
谓是有根本,更无巇可抵。
禄位惜不偿,老饮抑泉水。
呼母来从居,曰已归故梓。
七十老孟公,处置到鸡豕。
三日一来过,琐琐身料理。
此义今则无,死或不相视。
固知有言者,天性厚如此。
当时我童幼,顽状顽难似。
先生抚而笑,孺子盍楚捶。
耕稼傥有人,学成尽堪俟。
此后执经来,请业吾语尔。
配质不易镌,而公行病矣。
阳厥见侠瘿,绕颈若珠累。
无知尚肆姐,持册前问字。
先生不挥去,曰居待吾起。
力疾为指说,声轰所凭几。
想见仁人心,何尝知有死。
回首十六年,面命犹在耳。
儿长业日荒,欲言自先葸。
司马有遗文,传布竟谁事。
临风一抚额,高山怅予跂。
既以负先生,又以负母氏。
所欲非得为,永惭卢东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郑珍写给外祖父黎静圃的深情悼念之作,通过对外祖父生平、为人和教诲的回忆,表达了对长辈的敬爱与愧疚。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批判科举弊端(开头到"各以意憎喜") 诗人先痛批八股文盛行500年带来的危害:读书人只为功名富贵,导致传统学问衰落。他用"盗笛吹宫商"比喻抄袭成风,用"截朽饰丹紫"讽刺华而不实的文风,指出当时文学评判标准混乱,失去真才实学。

2. 追忆外祖父风范("惟昔外王父"到"何尝知有死") 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位德才兼备的长者形象: - 为人:出身贫寒但品德高尚("孝友发屯否"),阅历丰富却低调("曾不挂唇齿") - 为文:文章质朴有深度("钩提古先髓"),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般自然 - 为师:重病时仍坚持教学,哪怕声音嘶哑也耐心指导("力疾为指说,声轰所凭几") - 为亲:70岁还照顾女儿一家生活起居,体现传统家庭温情

3. 抒发愧疚之情(最后部分) 诗人忏悔自己长大后荒废学业,未能传承外祖父的学问。用"临风一抚额"的动作描写和"高山怅予跂"的比喻,形象表达了对长辈的仰望与自责。

诗歌亮点: - 用对比手法:将浮躁的科举风气与外祖父的深厚学识对比 - 生活化描写:如"处置到鸡豕"写外祖父操持家务,"声轰所凭几"写抱病讲课 - 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都是对外祖父的敬爱与怀念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家族记忆,更反映了传统读书人对真学问的追求,以及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思考。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长辈的深情与对学问的敬畏。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