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译文及注释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历阳县,秦置。隋唐时,为历阳郡治。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可笑你一副陶渊明做派,却一点也不饮杯中美酒。

浪抚一张琴,虚(xū)栽五株柳。
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白白栽了了五株翠柳。
五株柳:陶渊明畜素琴一张,宅边有五柳树。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枉负头上那一顶葛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空负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可笑你一副陶渊明做派,却一点也不饮杯中美酒。
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白白栽了了五株翠柳。
枉负头上那一顶葛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注释
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历阳县,秦置。隋唐时,为历阳郡治。
五株柳:陶渊明畜素琴一张,宅边有五柳树。
空负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评析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诗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绪的诗。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便是。

历阳,唐代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朋友王历阳的,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不满,同时也有一定的批评意味。

首句“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个雪大风寒的场景。这里的“地白”意味着雪把大地都染白了,而“风色寒”则表现了寒冷的天气。这几句描绘了一个冬日凛冽的景象,为诗人接下来的叙述做了铺垫。

接下来“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李白在这里说对陶渊明的酒不沾唇感到有些可笑。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以不慕名利、归隐田园著称,他曾经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被称为“隐士诗人”。李白的意思是说,陶渊明因为崇尚高洁而拒绝饮酒,但王历阳却是一个不拒绝饮酒的人,这有点不合逻辑,所以李白觉得“笑杀”。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这两句是对王历阳的进一步批评。李白认为他虽然有琴、有柳树,但实际上琴只是摆着的,没有演奏,而柳树也只是种在那里,没有欣赏的游客。这样的行为显得有些虚伪,没有真正去享受生活。

最后“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李白点出王历阳头上戴的头巾,说虽然头巾上似乎有醉意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那种陶醉的样子。由此可见,李白对他朋友的这种态度感到失望,“吾于尔何有”则表达了李白觉得对王历阳无能为力的感情。整首诗通过这些设问和对比,表达了李白对王历阳生活方式的不满和幽默的批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