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花

馀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
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𤞚(一作稍)红。
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
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残花》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景象,通过对残花、余霞、残雪等自然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与惆怅。

诗的开头,诗人用“馀霞残雪几多在”来形容天空中的晚霞和地面上残留的积雪,这些景象都带有一种即将消逝的美感。紧接着,“蔫香冶态犹无穷”则描绘了凋谢的花朵,虽然已经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但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姿态依然动人。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消逝。

接下来的“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𤞚红”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感。黄昏时分,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感觉;清明时节的雨后,花朵在湿润的空气中显得更加凋零,颜色也变得黯淡。这两句诗通过时间和天气的变化,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感伤。

“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树下的草地已经被风吹得干干净净,墙头的树枝也被风吹得光秃秃的,只剩下几根空枝。这两句诗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进一步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最后两句“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西园是诗人伤心的地方,他在此唱起了一曲高歌,歌声随着流水向东而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和感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感伤。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