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 双调 为毛大可挽姬人曼殊丰台花匠女也

玉堂传说小名儿,檀板能歌绝妙词,银钩会写相思字。
记人扶拜客时胜,丰台一捻花枝。
留客住豪端染纸,想夫怜筝柱调丝,今日个长恨题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清代文人为悼念一位名叫曼殊的女子而写的。曼殊是丰台花匠的女儿,才华横溢却红颜薄命。

词的上半部分回忆曼殊生前的风采: 1. "玉堂传说小名儿"——她在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颇有名气,大家都熟知她的闺名。 2. "檀板能歌绝妙词"——手持拍板能唱出动人的曲子,说明她精通音律。 3. "银钩会写相思字"——写得一手好字,笔迹如银钩般秀丽(暗示她可能常写情诗)。 4. "记人扶拜客时"——还记得她被人搀扶着见客的柔弱模样,以及手拈花枝的娇媚姿态("一捻花枝"这个动作描写很有画面感)。

下半部分转入哀思: 1. "留客住豪端染纸"——如今只能通过她留下的墨迹(可能是诗词或书信)追忆。 2. "想夫怜筝柱调丝"——想象她在时弹筝的哀婉旋律("想夫怜"是曲牌名,双关表达思念)。 3. 最后直抒胸臆:今天我只能写下这首充满遗憾的诗篇("长恨题诗"呼应白居易《长恨歌》的永恒憾恨)。

全词巧妙运用对比: - 生前(歌舞才情、鲜活生动)VS 死后(只余回忆、纸上墨痕) - 欢愉场景(拈花见客)VS 凄凉现状(遗物追思) 通过具体细节(拍板、银钩字、花枝、筝柱)让一位才貌双全却早逝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切哀痛。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