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春闺

杨花独解随风去。无奈廉纤雨。
为春茫未点离愁。且向辛夷花底、听軥辀。
不知惊起双飞燕。偷入帘前见。
休将红泪晕香腮。正是春波带日、晚潮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虞美人·春闺》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里的淡淡愁绪,语言柔美,情感细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意象选择:春天的"两面性" 词中用了杨花、细雨、辛夷花、燕子等典型春日意象,但作者巧妙赋予它们双重意味—— • "杨花随风去"本是自由之景,却被"细雨"打断,暗示女子想随春而去却身不由己。 • 辛夷花(玉兰花)下的"軥辀"(鸟鸣声)本该欢快,却反衬出她刻意转移注意力的孤独。

2. 情感递进:从逃避到直面 上阕写女子试图逃避愁绪:她怪春雨扰了杨花,假装自己"未点离愁",甚至躲到花下听鸟鸣自欺欺人。 下阕情绪转折:燕子双飞闯入视线(反衬她的形单影只),"偷入"二字生动写出愁绪避无可避。最终"红泪晕香腮"承认了悲伤,而末句用潮水比喻情绪决堤——春日夕阳下的潮水,恰似她无法再压抑的泪水。

3. 含蓄之美:不说破的深情 全词未提"思念谁",但通过"双飞燕"暗示离别;不直说多伤心,用"红泪晕香腮"(泪水弄花妆容)展现克制的美感。最妙的是结尾:将眼泪比作"春波晚潮",既符合闺阁临水的场景,又让情绪有了壮阔的感染力。

现代启示: 这首词精准捕捉了人在美好季节里反而更觉孤独的心理。就像今天有人樱花树下自拍欢笑,回家却对着照片发呆——词中女子用赏花听鸟掩饰寂寞,最终被一双燕子击破心防,这种情感矛盾古今相通。

徐灿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