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十二首

月出江头半掩门,待郎不至又黄昏。
夜深忽听巴渝曲,起剔残灯酒尚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竹枝词》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夜晚等待心上人的情景,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第一句“月出江头半掩门”,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氛围。月亮刚刚升起,江边的门半掩着,给人一种既期待又有些不安的感觉。女子在等待心上人,心情复杂,既盼望着他的到来,又有些担心他是否会如约而至。

第二句“待郎不至又黄昏”,直接点出了女子的等待和失落。她一直在等待,但直到黄昏时分,心上人仍未出现。时间一点点过去,她的心情也由期待转为失望,黄昏的降临更增添了一丝凄凉。

第三句“夜深忽听巴渝曲”,夜深人静时,女子忽然听到了巴渝地区的民歌。巴渝曲是一种地方特色的音乐,这里可能象征着远方或思念。听到这样的曲子,女子的思绪可能被拉得更远,心情也更加复杂。

第四句“起剔残灯酒尚温”,女子起身拨弄即将熄灭的灯,发现酒还温着。这一细节描写非常生动,残灯和温酒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女子的孤独。酒还温着,说明她一直在等待,但心上人仍未到来,酒也成了她排遣寂寞的伴侣。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女子在等待中的复杂情感。从最初的期待,到失望,再到孤独和思念,情感层层递进,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用简练的语言,刻画出了深层次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王叔承

王叔承(1537—1601) 明诗人。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叔承以其无礼贤下士之实意,赋诗离去。又客大学士李春芳家,嗜酒。春芳有所纂述,常醉卧弗应,久之乃请其归。太仓王锡爵是其布衣之交,对三王并封之议,遗书数千言规劝之,锡爵为此叹服不已。其诗为王世贞兄弟所推崇。曾纵观西苑园内之胜,作汉宫曲数十阕,流传于禁中。著作有《潇湘编》、《吴越游集》、《宫词》、《壮游编》、《蟭螟寄杂录》、《后吴越编》、《荔子编》、《岳色编》、《芙蓉阁遗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