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及注释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少年:年轻。

不效艾符趋(qū)习俗,但祈(qí)蒲酒话升平。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祈:祈望。

(bìn)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鬓丝:鬓发。榴:石榴花。

千载贤愚(yú)同瞬息,几人湮(yān)没几垂名。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贤愚:圣贤,愚蠢。垂名:名垂青史。湮没:淹没,消失,毁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注释
少年:年轻。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
榴:石榴花。
贤愚:圣贤,愚蠢。
垂名:名垂青史。

鉴赏

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也正因为前文叙述的原因,他才发出了时光易逝,几人流芳的感慨。此诗相对悲观,但透过诗辞的背后,我们却可以从作者的视角,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年轻的时候,每逢佳节总是充满热情和期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却多了许多感慨。这反映了人在不同阶段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年轻时充满活力,而年老时则更多是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接着,诗人说自己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追随传统的习俗,比如挂艾草、喝蒲酒,而是更希望借着这些习俗,与亲朋好友一起谈论社会的安定与繁荣。这表明诗人虽然不再拘泥于形式,但仍然珍惜节日的意义,尤其是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

然后,诗人感叹自己的头发一天天变白,时光无情地流逝。而每年端午节的石榴花依然鲜艳夺目,仿佛在提醒他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

最后,诗人想到历史上无数贤人和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如瞬间般短暂,有些人被历史遗忘,有些人却名垂青史。这引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该如何度过,才能留下有意义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端午节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殷尧藩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