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鹤篇

西山日没人独归,东江月明鹤孤飞。
秋风四起声切切,边心一听泪霏霏。
嵩岳灵泉摇玉羽,蓬丘仙雾下金衣。
自怜流落烦岁暮,唯有悲凉人事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独自归家的孤独场景,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交织,传达出深深的凄凉与哀愁。

前两句以日落和月升的对比画面开篇:太阳在西山落下,人独自归家;东江上升起明月,一只鹤孤独飞翔。这一冷一暖、一明一暗的对照,立刻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第三四句写秋风四起,风声凄切,让戍边之人("边心"可能指征人或游子)一听就泪落纷纷。这里秋风成了情绪的催化剂,把外在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悲苦直接联系起来。

第五六句突然转向华丽的神仙想象:嵩山的灵泉边有白鹤摇动羽毛,蓬莱仙山上有金色羽衣的仙人下降。这两句看似跳脱,实则是用仙鹤、金衣等意象反衬现实中的孤独——越是描写仙境的美好,越显出人间流落的凄凉。

最后两句直接道破心境:自叹漂泊流落,又逢一年将尽,只觉得人间万事都透着悲凉。这里的"人事非"可以理解为物是人非,也可能是对现实不满的感慨。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日落、孤鹤、秋风等意象层层叠加,把孤独感具象化 2. 通过仙境与人间的强烈对比,突出现实处境的可悲 3. 时间上选择岁暮黄昏,空间上涉及边塞仙山,构成宏大的悲凉背景 4. 最后直抒胸臆的收尾,让前面所有意象描写都有了情感落脚点

普通人读这首诗,即使不了解具体典故,也能从"独归"、"孤飞"、"泪霏霏"、"悲凉"等字眼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孤独感。诗人把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孤独情绪,用自然景象放大升华,让私人情感有了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刘希夷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