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猷访戴图
两晋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举世尚清谈,天地指一马。
依阿竹林贤,鸿名重天下。
王郎衣冠冑,亦复慕草野。
偶来剡溪上,溪水正清泻。
扁舟信沿洄,气韵可潇洒。
谁与好贤心,丹素入图写。
山阴怀古意,欲揽不盈把。
赋诗心夷犹,六义愧骚雅。
西风尘冥冥,傥有知音者。
举世尚清谈,天地指一马。
依阿竹林贤,鸿名重天下。
王郎衣冠冑,亦复慕草野。
偶来剡溪上,溪水正清泻。
扁舟信沿洄,气韵可潇洒。
谁与好贤心,丹素入图写。
山阴怀古意,欲揽不盈把。
赋诗心夷犹,六义愧骚雅。
西风尘冥冥,傥有知音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东晋名士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背后藏着魏晋文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故事背景: 诗开头说东晋流行"清谈"(类似哲学辩论),文人喜欢谈玄学,崇尚自然洒脱的生活。王徽之出身贵族("衣冠冑"),却向往山野自由,大冬天划船去剡溪找朋友戴逵,结果到了门口没见面就回去了,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诗中亮点: 1. 说走就走的任性 "扁舟信沿洄"写他随性划船,"气韵可潇洒"直接夸这种潇洒劲儿,像现代人突然想去旅行就背包出发。
2. 画不出的神韵 "丹素入图写"说画家想画这种情怀,但"欲揽不盈把"——就像抓一把清风,看得见抓不住,说明真正的风流是内在气质。
3. 留给知音的密码 结尾"西风尘冥冥"有种朦胧美,诗人自谦写不出《诗经》《离骚》的水平,但相信总有人懂这种心境——就像现在说"懂的都懂"。
现代人共鸣点: 表面上在讲古人划船访友,其实在说"活得真实比形式更重要"。王徽之没见朋友却成就千古美谈,提醒我们: - 过程比结果珍贵 - 随性而为有时最动人 - 真正的知己能读懂你任性背后的真性情
这种"重在体验"的生活态度,和现代人追求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遵从内心"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