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塞(sài)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的辛苦。
战城南:乐府《铙歌·鼓吹曲辞》旧题,多写战争的残酷,军旅生活的艰辛。塞北:北方边疆之地,一般指长城外为塞北。城南:泛指边塞城堡的附近,非确指城的南边。
幡(fān)旗如鸟翼,甲胄(zhòu)似鱼鳞。
旌旗飘舞就像鸟的彩翼,甲胄映日好似鱼的银鳞。
幡:垂直悬挂的一种窄长形旗子。甲胄:甲是用皮革绳索串联铁叶而成的战衣,即铁甲。胄是战争中戴的防护帽子。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冰冷刺骨的水冻伤了骏马,凛凛秋风愁杀了征人。
冻水:即冰冷的水。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据传说,古代长城之南有溪坂,上有土窟,中有泉水流出,舀之不竭。汉时将士远征塞北,常饮马于此。这里的冻水泛指河水。悲风:秋风。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将士心中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寸心:即心中。黄尘:飞扬的黄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的辛苦。
旌旗飘舞就像鸟的彩翼,甲胄映日好似鱼的银鳞。
冰冷刺骨的水冻伤了骏马,凛凛秋风愁杀了征人。
将士心中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注释
战城南:乐府《铙歌·鼓吹曲辞》旧题,多写战争的残酷,军旅生活的艰辛。
塞北:北方边疆之地,一般指长城外为塞北。
城南:泛指边塞城堡的附近,非确指城的南边。
幡(fān):垂直悬挂的一种窄长形旗子。
甲胄(zhòu):甲是用皮革绳索串联铁叶而成的战衣,即铁甲。胄是战争中戴的防护帽子。
冻水:即冰冷的水。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据传说,古代长城之南有溪坂,上有土窟,中有泉水流出,舀之不竭。汉时将士远征塞北,常饮马于此。这里的冻水泛指河水。
悲风:秋风。
寸心:即心中。
黄尘:飞扬的黄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杨炯早年在渴求功业的心态支配下所作的。
赏析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 战城南 》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首联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 ,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 。“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艰辛和士兵的悲壮情怀。
诗的开头点明了地点和背景:塞北路途遥远,城南的战斗异常艰苦。这两句直接了当地告诉读者,这是一场在偏远地区进行的艰难战斗。
接着,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战场的景象:战旗像鸟的翅膀一样展开,士兵的盔甲像鱼鳞一样密集。这两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战场的规模,还暗示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然后,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冰冷的河水让马匹受伤,悲凉的风声让人感到绝望。这两句通过“冻水”和“悲风”这两个自然意象,传达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士兵的苦难。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士兵内心的坚定信念:尽管眼前是一片昏暗的黄尘,但他们的心中却依然怀有光明的希望。这两句表现了士兵们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不放弃希望,坚持战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艰苦环境和士兵的悲壮情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坚韧。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苦难和士兵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