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译文及注释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lǔ)尘。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灞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虏尘:指征战地。

(bà)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平时:指兴平之时。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注释
灞(bà)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虏(lǔ)尘:指征战地。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平时:指兴平之时。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会昌二年(842)作。这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云州一带,唐朝廷下令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兵马,准备抗击。诗所反映的是征发军队时情况。

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灞岸》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山东今岁点行频”,直接点明了山东地区频繁的征兵活动。这里的“点行”指的是官府点名征兵,暗示了战事的紧张和百姓的无奈。频繁的征兵让许多家庭失去了劳动力,生活陷入困境。

第二句“几处冤魂哭虏尘”,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他们的冤魂在战场的尘土中哭泣。这里的“虏尘”指的是敌军的尘土,象征着战争的硝烟和死亡的气息。诗人通过“冤魂”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无辜牺牲者的哀悼。

第三句“灞水桥边倚华表”,诗人将视线转向了灞水桥边的华表。华表是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的石柱,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然而,在这战乱时期,华表显得孤寂而冷清,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

最后一句“平时二月有东巡”,诗人回忆起了和平时期的景象。在和平年代,二月时皇帝会进行东巡,巡视各地,安抚百姓。然而,如今战乱频仍,这样的和平景象已不复存在。诗人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乱,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战乱时期的悲惨画卷,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