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在山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无奈和寻觅不得的情感。
首先,诗中提到的“无奈涧水何,喧喧夜鸣石”描绘了山涧中的水声在夜晚特别清晰,水声冲击着石头,发出喧闹的声音。这种声音让诗人感到无奈,仿佛水声在诉说着某种无法改变的现实。
接着,“疏林透斜月,散乱金光滴”描绘了月光透过稀疏的树林,洒下零散的金色光芒,像是水滴一样闪烁。这里的月光象征着一种宁静与美好,但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然后,“欲访涧底人,路穷潭水碧”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找山涧深处的人,但走到路的尽头,却发现只有碧绿的潭水,再无其他。这里的“涧底人”可能是诗人心中想要寻找的某种答案或理想,但最终却发现无法达到,只能面对眼前的潭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奈与寻觅不得的情感。诗中的水声、月光和潭水,既是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展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感慨。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