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东风吹落战尘沙(shā),梦想西湖处士家。
春风吹落蒙在梅树枝叶上的尘沙,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
东风:春风。战:形容纷纷落下。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世称“梅妻鹤子”。其咏梅诗《山园小梅》传诵于世。处士,隐士。
只恐(kǒng)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我的心怎能只把梅花牵挂!
恐:担心。减:指春天将要消逝。元:通“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吹落蒙在梅树枝叶上的尘沙,梦中飞向西湖边种梅人家。
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我的心怎能只把梅花牵挂!
注释
东风:春风。
战:形容纷纷落下。
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世称“梅妻鹤子”。其咏梅诗《山园小梅》传诵于世。处士,隐士。
恐:担心。
减:指春天将要消逝。
元:通“原”。
创作背景
此诗应是刘因三十岁左右时,观赏梅花而作。刘因世代业儒, 从小接受汉文化的熏陶,虽然他并不是宋朝人,但对宋朝的灭亡常常表现出痛惜、悼念的感情。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十一月诏责州、县限期捕获江南“盗贼”,镇压南宋亡后八年仍未断绝的反元斗争。刘因便借歌咏梅花来曲折地寄托他对宋王朝的怀恋,抒发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
赏析
此诗首句用“东风吹落战尘沙”隐喻宋室灭亡;次句以“梦想西湖处士家”,借林逋的故事暗写故国之思;第三句一个“恐”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担忧,而“江南春意减”则暗叹江南备受摧残;第四句点明作诗的深意与梅无关。全诗以观梅而有感,而引发联想,但全文的主旨都与眼前盛开的梅花无关,这样言此物写彼物的手法,让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见深意。
东风骀荡,摇枝拂叶,吹去了蒙在梅花上面的尘沙,花蕊花瓣,一概显露出清新的面庞。如此雅洁怡人的氛围,本该令游人陶醉,而诗人却偏要将这沙尘,想像为战火中的尘埃,因为,他从眼前的梅花联想到另外一个梅花的世界。那里刚刚经受了战火的摧残,那里曾经是西湖处士的隐居之地,那里曾是他的希望,那里是他醒里梦里都不曾忘却过的宋国京城。此诗作者虽然从未做过宋朝的臣民,但是,出于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汉族人的宋都对于他始终是富于诱惑力的,这里的一个“梦”字,足以表白他那种朝思暮想的痴情。
想起江南之后,诗人的感情立刻变得细腻,语气也委婉起来。他担心江南的梅花大概不会如此鲜艳,江南的春景必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对于蒙元初入中原的残酷洗劫,诗人耳闻目睹,记忆犹新,他担心那“大乱凡数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武强尉孙君墓铭》)的惨状是否会在江南重现,所以,他在末句中直率地说出,他的《观梅有感》其实并非为梅花着想。他也许曾经憧憬过林逋所处的时代及其环境,同样身为隐士,一个伴梅饲鹤,受到皇帝的褒奖;一个却生活在异族统治者的铁蹄之下,而如今,那样一块圣地也许永久地消失了,他不能不为自己,也为所有的汉人痛心疾首。
此诗短小精悍,音节铿锵,读来朗朗上口。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样发人深省,意味深长。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深沉的意蕴,完全得益于象征的手法。不过,象征毕竟太含蓄,太沉闷,难以容纳诗人全部的思想和愤恨,因此诗的结尾处又否定了象征手法。“此心元不为梅花”一句,实打实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实感慨,犹如阴云郁积很久之后的一声闷雷,虽然沉闷了些,总算给人以希望,为全诗抹上了一道亮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题为《观梅有感》,通过描述梅花中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
首句“东风吹落战尘沙”描绘了一幅春天来临、春风拂过,吹走了战场上的尘土的画面。这里的“东风”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也象征着变革和希望的力量。“战尘沙”则暗示了战争的创伤,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二句“梦想西湖处士家”承接首句,指出了诗人对于理想世界——古代西湖边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西湖处士家象征着远离世俗、追求自然与精神自由的生活。这里的“处士”指的是未出仕的读书人,他们往往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第三句“只恐江南春意减”则转向对现实的担忧。诗人担心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会被某些负面因素所影响,这暗示了诗人对当下所处环境的一种忧虑。
最后一句“此心元不为梅花”则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即他内心的追求和情感并非仅仅是对外界美景的赞美,而是超越了具体的景象,反映了一种更加深远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这里的“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精神品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对美好品质的守护。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对梅花品质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高尚情操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