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重九日同椒坪、一山两丈登凤凰冈望海,有怀萧伯瑶。时与伯瑶别七年矣

根竹支筇,葫芦载酒,登高刚试新晴。
问荒台遗迹,野草青青。
零落苔封断炮,都付与、朝夕潮声。
潮头上、洋船烟暝,手欲屠鲸。
重溟。
当年击楫,叹繻弃归来,閒却青萍。
只青山扪虱,脾肉堪惊。
且对西风落帽,空惆怅、旧日鸥盟。
还相忆、鮀江菊开,又误归程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和两位朋友登高望海时,对另一位分别七年的老友的思念。全词情感真挚,既有豪迈的游兴,也有深沉的怀旧与遗憾。

上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三个老头带着竹杖和酒葫芦,趁着雨后新晴登山望远。他们看到的凤凰台只剩荒草萋萋,废弃的炮台长满青苔,被潮水日夜冲刷。远处海面上,外国轮船的烟雾笼罩,让人想起年轻时想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手欲屠鲸"这个比喻特别形象,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客想干一番大事。

下半部分转入回忆和感慨。诗人想起当年自己像东晋名将祖逖那样击楫中流、立志报国,结果壮志未酬,宝剑(青萍)都闲置生锈了。现在只能像三国时的王猛那样,在青山里捉虱子闲谈,肌肉都松弛了(脾肉堪惊)。虽然故作潇洒地学古人"西风落帽"的洒脱,却还是忍不住为失去的友谊和理想惆怅。最后想到汕头(鮀江)的菊花又开了,却再次错过和老友相聚的约定,充满遗憾。

全词妙在把个人友谊和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用"苔封断炮""洋船烟暝"暗示时代变迁,用"青萍""击楫"暗喻报国无门,用"落帽""扪虱"表现强装豁达。最动人的是结尾:明明思念如潮,却说"又误归程"——不是不能去,而是不敢去?还是世事蹉跎身不由己?留给读者无限回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