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令 九日
渠去日一帆春水。
侬到日也一帆秋水。
怪道相逢,翻不是相期地。
无一语,只当相逢未。
霜风紧,霜叶脆。
上危梯,九日层楼倚。
楼头纵得潜携手,催去也,怨鹦鹉红嘴。
别时真惜,住也无计。
此恨绵绵,讵已每遇登高会,便洒登高泪。
侬到日也一帆秋水。
怪道相逢,翻不是相期地。
无一语,只当相逢未。
霜风紧,霜叶脆。
上危梯,九日层楼倚。
楼头纵得潜携手,催去也,怨鹦鹉红嘴。
别时真惜,住也无计。
此恨绵绵,讵已每遇登高会,便洒登高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段短暂相逢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深情故事,充满了离别的无奈和思念的绵长。
首先,诗词开头用“渠去日一帆春水,侬到日也一帆秋水”描绘了两个人在不同的季节里,各自乘船远行的场景。这里的“春水”和“秋水”不仅点明了时间的变化,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错过与遗憾。他们虽然最终相遇了,但相遇的地点并不是他们原本期待的地方,因此“怪道相逢,翻不是相期地”。
接着,诗词描写了两人相逢时的情景:“无一语,只当相逢未。”他们虽然见面了,但却没有多说什么,仿佛这次的相逢并没有发生一样。这里的“无一语”表达了两人心中的复杂情感,或许是无奈,或许是隐忍,又或许是无法言说的苦衷。
随后,诗词转入对环境的描写:“霜风紧,霜叶脆。”寒冷的霜风、脆弱的霜叶,烘托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两人即将面临的分离。他们“上危梯,九日层楼倚”,虽然在高楼之上短暂地相聚,但“楼头纵得潜携手,催去也,怨鹦鹉红嘴”。即使他们偷偷地牵手,却也无法抵挡分离的命运,只能埋怨那红嘴的鹦鹉(或许是某种象征)催促着他们离开。
最后,诗词表达了离别后的无尽思念和遗憾:“别时真惜,住也无计。”分别时真心感到惋惜,但即便留下也无济于事。这种离别的痛苦和遗憾如同绵绵不绝的恨意,每当他登高望远时,总会不自觉地洒下思念的泪水:“此恨绵绵,讵已每遇登高会,便洒登高泪。”这里的“登高”不仅是字面上的登高,也象征着对远方的思念和无尽的愁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两个人在命运捉弄下短暂相逢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无奈与痛苦,将离别的深情和思念的绵长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