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

译文及注释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帟(yì)幕英僚敞,芳筵(yán)下客叨。
眺:全诗校:“一作望。”帟:《释名·释床帐》:“小幕曰帟,张在人上,帟帟然也。”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xū)涛。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áo)
伯禹穴:即禹穴。纶:钓丝。学:全诗校:“一作欲。”

注释

樟亭:即樟亭驿,在今浙江杭州市。《湖山便览》引《舆地志》云:“在钱塘旧治南五里,今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亭,古之樟亭也。”全诗校:“樟,一作梓。”
眺:全诗校:“一作望。”
帟:《释名·释床帐》:“小幕曰帟,张在人上,帟帟然也。”
伯禹穴:即禹穴。
纶:钓丝。学:全诗校:“一作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律诗。让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出发,用现代语言来分析它的精髓和魅力。

诗的背景

诗人孟浩然与友人薛司户一起登上了杭州的樟亭楼,这是一座位于江边的高楼上,可以远眺江面,景色壮观。诗中描绘了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诗句解析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这两句描绘了登上樟亭楼的景象。水楼指的是樟亭楼,因为位置较高,可以看到水面。诗人说这座楼一半在绿色的树林之上,一半又露出了它高耸的轮廓,这既展现了樟亭楼的地理位置,也透露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帟幕”指的是楼上的帐篷,“英僚”指的是一群才华横溢的官员。诗人登上楼后,看到楼内布置得非常华丽,准备了丰盛的宴席,邀请了一些英杰聚在一起。而“下客叨”则是诗人谦逊地表示自己作为客人参与其中,享受这样的聚会。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 “伯禹”指的是古代治水的英雄大禹,这里借指杭州周围那座自然形成的山洞;“伍胥”则是春秋时期的名将伍子胥,这里借指杭州城外的江涛。这几句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赞叹。

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 “溟涨”指的是江面的波涛,诗人在眺望江面时,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景象,不禁想要像古人那样垂钓,学习钓鳌的技艺。这表达了诗人被眼前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想要亲近自然、体验古代高人雅士生活的向往。

全诗精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观景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古代英雄故事的向往。整个诗篇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中的历史典故也为读者增添了知识和趣味,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富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是一首充满魅力的作品。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