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⑴。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放弃传统的殉葬习俗,没有让三位忠诚的朋友随他一起殉葬的故事。诗人以此为契机,表达了一种超越传统观念的生死观。
诗的开篇提到,自古以来就没有为了殉葬而牺牲生命的说法,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这里提到的“殉死”是指古代君主去世后,让忠诚的臣子或者亲信陪葬。秦穆公偏偏没有这样做,这是他作为“达人”(明智的人)的一个体现。
接着,诗人描述了三位朋友与秦穆公结发为友,为君主效忠的情景。他们受恩不计回报,一心为主效力。当秦穆公去世时,他们坚决要求殉葬以表忠诚。然而,秦穆公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这让人们感到惋惜。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家人和亲友的悲痛,展示了三位朋友的牺牲精神。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在门前哭泣,兄弟们也在路边痛哭。面对墓穴,他们呼天唤地,泪水如绳索般连接着他们的心。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牺牲精神。
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提出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不应该为了殉葬这样的行为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信仰。他认为,殉葬虽然看似忠义之举,但并不值得推崇。即使牺牲生命,也应该有其实际意义,而非仅仅是为了殉葬。
诗人还引用了黄鸟悲鸣的传说,这种悲鸣声至今未消,象征着人们对三位朋友忠义之举的怀念。通过这个典故,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认可和赞美。
总之,这首诗通过讲述特定历史事件,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牺牲以及个人价值独立性的思考。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和习俗,也传递了一种超越传统观念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