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

杖钵孤踪去,凄其驿路间。
水喧沂北道,风撼穆南关。
飞鸟移前浦,归云满故山。
五年江上客,今有几人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名为《行脚》,描述了一个行脚僧的孤独旅程和内心的感慨。下面我将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分析:

1. “杖钵孤踪去”:描述了一个行脚僧带着杖和钵,孤独地踏上旅程。这里的“孤踪”突出了他的孤独和旅途的艰辛。 2. “凄其驿路间”:在旅途中的驿站,他感到凄凉和寂寞。这个词透露出他内心的凄凉感受。 3. “水喧沂北道”:描述的是旅途中的场景,沂北道上的水声喧哗,营造出一种旅途的氛围。 4. “风撼穆南关”:这里的风吹动着穆南关的大门,营造出一种旅行的动态感。这句诗也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 5. “飞鸟移前浦”:高空中的飞鸟飞过前方的水边,为旅途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里的描写使得旅途中的景色更加生动。 6. “归云满故山”:故乡的山上布满了归来的云彩,暗示着诗人或者行脚僧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7. “五年江上客”:他已经做了五年的江湖过客,这里暗示了他在外漂泊的时间之长。 8. “今有几人还?”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旅途艰辛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归家的渴望和不确定的心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行脚僧的孤独旅程,表达了他内心的凄凉、思乡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内心的抒发,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情感和韵味。

万寿祺

万寿祺(1603年-1652年),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字年少,又字介若、内景,入清衣僧服,改名慧寿,又名明志道人、寿道人、寿若、若若,世称年少先生,祖籍江西南昌,曾祖辈迁至江苏徐州。 [1] 与陈子龙乡试同年,与沛县阎尔梅是同乡。曾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隐居江淮一带。代表作有《秋江别思图》、《松石图》、《山水图》等等。 万寿祺为人风流倜傥,工书画,精于六书,癖嗜印章,辑有《沙门慧寿印谱》一册。其后裔第十六代后人万中华,在当今书画界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