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的(dì)历(lì)流光小,飘飖(yáo)弱翅轻。
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
萤:昆虫,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的历:小粒明珠的光点,灵巧微弱的样子。流光:闪烁流动的光芒。飘摇:飘飘摇摇,很不稳定的样子。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
畏: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
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
注释
萤:昆虫,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白天伏在草丛里,夜晚飞出来。种类很多,通称萤火虫。
的历(dì lì):小粒明珠的光点,灵巧微弱的样子。流光:闪烁流动的光芒。
飘摇:飘飘摇摇,很不稳定的样子。
畏:怕。
创作背景
虞世南是前朝老臣,自秦王阶段就追随太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后,又为修文馆学士。但虞世南“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作者作此首《咏萤》小诗,也即寄寓身世之感,一方面表现出恐怕不被赏识的担忧,另一方面强调了自己的风骨。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
此诗前两句从流萤的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开始写,“流光小”与“弱翅轻”衬托出了萤火虫的弱小。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此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意思是说,道虽然是无名而质朴的,很小不可见,但是天下谁也不能降服它,令其称臣。人生在世,应该努力进取,刻苦学习,即使先天条件不足或有所限制,但是无碍于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学识。这首小诗也即阐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名为《咏萤》的诗,通过描述萤火虫的特点,展现了它的自然之美和内在气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
首句“的历流光小”,这里的“的历”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意为光亮闪耀的样子。诗人通过这个词描绘萤火虫微小的身躯中发出的亮光。接下来,“流光小”形容萤火虫散发出的光芒微弱而柔和,给人以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第二句“飘飖弱翅轻”,诗人用“飘飖”这个词来形容萤火虫飞行的姿态,像是在空中轻盈地舞动。同时,“弱翅轻”突出了萤火虫的轻盈和娇小,让人感觉它们是如此微小而又美丽。
第三句“恐畏无人识”,诗人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担忧,担心萤火虫那微弱的光芒会被人们忽视,无法被人们欣赏。这里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中被忽略之美的关注和感慨。
最后一句“独自暗中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萤火虫独自在黑暗中发光的情景。这里的“暗中”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孤独感,而萤火虫的亮光则成为了一种希望和温暖的象征。它虽然微小,但在黑暗中却显得特别明亮,展现出一种坚韧和自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萤火虫独特的美和气质。诗人通过对萤火虫的描述,表达了对微小生命的关注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敬畏之情。这种简洁而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