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赏桂的场景,充满了清雅的意境和微妙的情绪变化。
上阕写桂花之美。月光下,桂花枝在栏杆上投下摇曳的影子,花香从山谷中飘来,金黄的桂花像小米粒般缀满枝头。但作者舍不得摘下来熏香,而是选择坐在窗前读《离骚》——这里用屈原的孤高来暗喻桂花的品格。
下阕用对比手法突出桂花的高洁。把向日葵比作"奴仆",菊花比作"儿曹",说它们都是靠秋风露水滋养的普通花草。而桂花不同,它身边只缺一个月中嫦娥,因为桂花本身就像住在月宫般超凡脱俗——"蟾宫"即月宫,传说月中有桂树。
全词最妙处在于:明明写的是人间桂花,却通过层层铺垫,最终把读者带入月宫幻境。不用直接赞美,仅通过与其他花草的对比,通过"缺嫦娥"的留白,就让人感受到桂花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