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簪履竞晴昼,画戟插层霄。
红莲幕底风定,香雾不成飘。
螺髻梅妆环列,凤管檀糟交泰,回雪无纤腰。
觞酒荡寒玉,冰颊醉江潮。
颂丰功,祝难老,沸民谣。
晓庭梅蕊初绽,定报鼎羹调。
龙衮方思勋旧,已覆金瓯名姓,行看紫泥褒。
重试补天手,高插侍中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水调歌头》描绘了一场热闹的庆功宴场景,同时暗含对功勋人物的赞美和期许。全词就像一部生动的庆功纪录片,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展现盛宴场景:开篇就是特写——阳光下官员们华美的衣冠鞋履闪闪发亮,仪仗队的画戟高耸入云。接着镜头转到室内,红莲装饰的帷幕里香烟袅袅,盛装的歌姬们环立如梅花绽放,音乐与美酒交织,舞女们旋转时衣袂飘飘如雪花飞舞。最妙的是"冰颊醉江潮"这句,把宾客们饮酒后脸颊绯红的样子,比作被潮水染红的冰面,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

中片转向庆功主题:直接点明这是为庆祝丰功伟绩而设的宴会,百姓们传唱着赞美的民谣。特别用"晓庭梅蕊初绽"这个细节,暗示功勋人物就像初开的梅花,必将成为朝廷重用的栋梁之材("鼎羹调"喻指重要职位)。

下片升华到对功勋者的期许:先说皇帝(龙衮指帝王礼服)正要重用功臣,接着用"金瓯"(国家)已刻下功臣姓名、"紫泥褒"(皇帝诏书)即将下达等典故,预言功臣将获封赏。最后以"补天手"(挽救危局的能臣)和"侍中貂"(高官帽饰)作结,既赞美其治国才能,又预祝其仕途高升。

全词最精彩的是动静结合的描写技巧:既有仪仗、帷幕等静态场景,又有香烟飘动、歌舞旋转的动态画面;既有眼前宴饮的热闹,又有对未来的展望。通过这场庆功宴,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宋代官员庆功的奢华场面,更能体会到当时"功成名就"的士人理想。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