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探讨了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共通之处,表达了追求内心真诚与身心修养的重要性。
前两句分别讲儒家两位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 1. "子思"(孔子的孙子)认为求学的关键在于"诚意"——保持内心的真诚不欺 2. "孟子"强调修养功夫要落实到"身体力行"——不能光说不练
后两句指出真理的相通性: 3. 无论是佛家追求的"定慧"(禅定与智慧)还是"妙明"(玄妙觉悟),其实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4. 儒家和佛家看似不同,但本质上都在追寻人类最纯真自然的天性
全诗亮点在于: - 用"把身"这样口语化的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何处觅"用问句引发思考,暗示真理不在远方 - "共天真"这个比喻生动说明两家思想殊途同归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死读书或空谈理论,而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真诚,身体力行地实践。无论选择儒家还是佛家的修行方式,最终都是回归人性本真的状态。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