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顶五台山后看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到的佛教氛围。
前两句写登山过程:诗人翻越重重山峰终于到达山顶,放眼望去,清凉山(五台山别称)的广阔景象尽收眼底。这里"极目"二字生动表现出登高望远的畅快感。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山景: - 五台山所在的雁门关地势险要,但在这佛教圣地却让人感到安宁祥和("地藏佛国即长安") - 山涧下雨时自成天籁之音,远处的云朵聚散变幻 这些描写既展现自然奇观,又暗含禅意。
最后两句转入佛寺景象:花瓣飘落在诵经台上,钟声梵唱渐渐停息,僧人的袈裟散发着淡淡香气,与山间的云雾缭绕交融。这个结尾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祥和。
全诗通过"登山-观景-悟禅"的结构,将雄伟的自然景观与深邃的宗教体验完美结合。诗中"自成响"、"时作团"等用语生动传神,而"佛国即长安"的比喻更是巧妙,把佛教圣地比作人间乐土,点明五台山既是险峻高山,又是心灵归宿的双重特质。
史监
(1434—1496)苏州府吴江人,字明古,号西村。于书无所不读,尤熟于史。论千载事,历历如见。对时事及时人言论,得于闻见者,勤于笔录。文章纪事有法。诗学魏晋。弘治、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有《西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