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三首 其一
木末亭边,听山鬼、啾啾宵哭。
阳九厄、衣冠道尽,伤哉臣仆!
七国肯因晃错解,先生祸比温舒酷。
讶当年、碧血溅蘼芜,今无绿。
鱼服泣,君主逐,瓜蔓杀,门生族。
叹诗书种绝,何人能续?
简牍空馀南史恨,松杉已见长陵秃。
酹荒祠、灯火尚青荧,金瓯覆。
阳九厄、衣冠道尽,伤哉臣仆!
七国肯因晃错解,先生祸比温舒酷。
讶当年、碧血溅蘼芜,今无绿。
鱼服泣,君主逐,瓜蔓杀,门生族。
叹诗书种绝,何人能续?
简牍空馀南史恨,松杉已见长陵秃。
酹荒祠、灯火尚青荧,金瓯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满江红》用血泪控诉了古代忠臣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
上阕开篇就营造出阴森氛围:木末亭边仿佛听见冤魂夜哭,暗示历史上忠臣被迫害的惨剧。"阳九厄"指国家遭遇大难,文人志士(衣冠)的尊严被践踏。用晁错被汉景帝处死(七国之乱)、温舒被汉武帝灭族的典故,说明忠臣往往比奸臣死得更惨。最震撼的是"碧血溅蘼芜"——忠臣的鲜血染红野草,如今连野草都不再生长,极言迫害之彻底。
下阕继续用典故深化主题:"鱼服泣"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君主逐"指屈原被流放,"瓜蔓杀"形容株连九族的残忍。诗人痛心文化传承(诗书种)可能断绝,史书记载的(简牍)只剩怨恨。最后以"长陵秃"(汉高祖陵墓树木凋零)象征王朝衰败,而荒祠里微弱的灯火与破碎的"金瓯"(国家)形成强烈对比。
全诗像一部历史纪录片,用蒙太奇手法拼接不同时代的忠烈悲剧,揭示专制统治"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穿透历史的悲愤——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对正义的践踏总是惊人地相似。诗人祭奠的不仅是古代忠魂,更是在呼唤永不磨灭的文人风骨。
宋琬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