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诗二首 其一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庐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惊叹和向往。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登山前的准备和初入山时的震撼。诗人整理行装穿过杂乱的溪流,在简陋的旅舍稍作休息。一进山就看到无数高耸的岩石和蜿蜒的深谷,这些山势既保留了远古的雄伟面貌,又延续着庐山自古的名声。这里用"乱水""千岩""万壑"等密集的意象,立刻让读者感受到庐山的险峻壮观。

中间八句是具体的山景描写,像一组电影镜头:低头看是深不见底的山涧,抬头望是高耸入云的树木;松树掩映的石阶让人迷失方向,山洞里云雾缭绕;夏天能见到未化的冰,冬天反而有树木郁郁葱葱。清晨听到鹍鸟啼鸣,夜晚传来猿猴清亮的叫声。这些看似矛盾的景象(夏冰/冬荣)和此起彼伏的声音,生动展现了庐山神奇的自然生态。

最后六句抒发感慨。诗人说深山里有仙人修行的遗迹,岩洞中藏着古老的神灵。这壮丽景色激发了他热爱山水的天性,更增添远游的豪情。他希望能像羽化登仙的修道者一样,永远与这云雾缭绕的仙境相伴。这里把登山体验升华成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全诗最精彩的是用对比手法:巨大(千岩万壑)与微小(地脉天经)、寒冷(阴冰)与炎热(炎树)、声音(鸟鸣猿啸)与寂静(深崖穹岫)交替出现,就像带着读者在山上忽上忽下、忽近忽远地游览。诗人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身体感受("迷密"的松磴),全方位地展现了庐山的奇幻魅力。最后把自然美景与修仙传说结合,给山水赋予了神秘色彩,让人感受到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浪漫情怀。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