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野鸡在山间自由生活的画面,同时反衬出人类生活的孤苦,形成鲜明对比。
前六句写野鸡的生活:野鸡在山边飞翔,一只雄鸟带着一群雌鸟觅食。它们上下翻飞,叫声欢快,仿佛阴阳和谐、万物舒畅。这里用野鸡群居、鸣叫和谐的自然景象,暗喻生物本能得到满足的快乐。
后四句突然转向人类处境:为什么我们人类("胡我人"是感叹语),早晨出门砍柴劳作,回来却没有家(可能指无妻室),一年年就这样孤独度过。通过对比野鸡的群居欢鸣和人类的形单影只,突出人类在基本情感需求上的缺失。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动物世界的自然和谐反衬人类世界的残缺 2. "阴阳和"既指野鸡的雌雄相伴,也暗指人类缺少这种基本陪伴 3. 最后四句的转折产生强烈冲击,让读者感受到劳作者内心的孤独 4. 语言简单但意境深远,重复的"雉于飞"形成民歌般的韵律感
本质上,这是借野鸡的自由欢愉,写底层劳动者(可能是樵夫)缺失家庭温暖的悲哀,表达对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深切同情。
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贤(一字序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诣阙献河清颂,不遇而归。洪武三年(1370年),召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历,除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又修洪武正韵。不久,迁晋府右长史。卒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年63岁。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四库总目》又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