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

吐蕃健儿面如赭,走入黄河放胡马。
七关萧索少人行,白骨战场纵复横。
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
烽烟断绝鸟不飞,十一年来不解围。
传檄长安终不到,借兵回纥何曾归。
愁云惨淡连荒漠,卷地北风吹雪落。
将军锦鞯暮还控,壮士铁衣夜犹著。
城中匹绫换斗麦,决战宁甘死锋镝。
一朝胡虏忽登城,城上萧萧羌笛声。
当时左衽从胡俗,至今藏得唐衣服。
年年寒食忆中原,还著衣冠望乡哭。
老身幸存衣在箧,官军几时驰献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敦煌被吐蕃军队长期围困的惨烈景象,以及当地军民在绝境中坚守家国的悲壮故事。

开篇用"面如赭"形容吐蕃士兵的凶悍形象,他们肆意入侵,导致边关萧条、尸骨遍野。敦煌守军虽然英勇,但在四面楚歌中只能抱戈哭泣。"十一年不解围"凸显了围困时间之长,朝廷援军迟迟不到,借来的回纥援兵也未能解围。

诗中用"愁云惨淡""北风吹雪"等意象渲染悲凉氛围,守城将士日夜戒备,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一匹绫罗只能换一斗麦子。但即便如此,军民仍誓死决战,宁愿战死也不屈服。

最动人的是当地百姓偷偷保存唐朝衣冠的情节。虽然被迫改穿胡服,但他们珍藏着汉族服饰,每逢寒食节就穿戴整齐,向着中原方向痛哭。这个细节展现了百姓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一位老人甚至把衣服藏在箱子里,期盼官军胜利的那天。

全诗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展现了战争残酷的同时,更突出了中华儿女坚守文化认同的顽强精神。特别是最后老人珍藏汉服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以及普通人在绝境中对家国的忠诚。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