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礼石佛诗
幻生太浮诡,长思多沈疑。
疑思不惭炤,诡生宁尽时。
敬承积劫下,金光铄海湄。
火宅敛焚炭,药草匝惠滋。
常愿乐此道,诵经空山坻。
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轩骑久已诀,亲爱不留迟。
忧伤漫漫情,灵意终不淄。
誓寻青莲果,永入梵庭期(○本集三。《诗纪》七十五。)。
疑思不惭炤,诡生宁尽时。
敬承积劫下,金光铄海湄。
火宅敛焚炭,药草匝惠滋。
常愿乐此道,诵经空山坻。
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轩骑久已诀,亲爱不留迟。
忧伤漫漫情,灵意终不淄。
誓寻青莲果,永入梵庭期(○本集三。《诗纪》七十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修行佛法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精神追求,语言质朴却充满哲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修行的困惑与坚持 开篇用"太浮诡""多沈疑"直白道出学佛路上的迷茫——佛理深奥让人产生怀疑,但这些疑虑反而促使他更虔诚地追寻真理。"火宅"比喻充满欲望的俗世,"药草"象征佛法智慧,展现他从浮躁走向平静的转变过程。
第二,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人向往"诵经空山坻"的清净生活,用"禅心暮不杂"这样生动的画面,形容傍晚时分心无杂念的修行状态。"寂行好无私"点明修行真谛:在孤独的行走中培养无私心境。
第三,决绝的精神抉择 "轩骑久已诀"四句展现强烈决心:放弃车马荣华、割舍亲情牵绊,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灵意终不淄")。最后以"誓寻青莲果"的坚定誓言作结,把追求佛法比作寻找圣洁的莲花果实,充满画面感。
全诗用"火宅""药草""青莲"等佛教意象,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的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真实——不掩饰困惑,却依然选择坚持,这种"明知艰难仍要前行"的精神,对现代人面对困境仍有启示意义。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