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寺

披雾入野寺,寒林响西风。
谁遣僧出迎,山鸟为我通。
染衣松露香,照眼岩花红。
聊此息尘虑,归骑毋匆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林寺庙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感受。下面逐句解析:

1. 披雾入野寺,寒林响西风。 - 诗人披着轻雾走进一个荒野中的古寺,周围寒风吹过,林间响起了萧瑟的声音。这里用“披雾”和“寒林”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2. 谁遣僧出迎,山鸟为我通。 - 山寺中忽然有一僧人出来迎接,原来是山间的鸟儿引领着他。这里诗人用“山鸟为我通”来表达自己与自然界的和谐互动,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3. 染衣松露香,照眼岩花红。 - 松树上的露水沾湿了诗人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岩石上的花朵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红得耀眼。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林间清新淡雅的自然之美。

4. 聊此息尘虑,归骑毋匆匆。 - 诗人在这里暂歇,内心得以平静,远离尘世的烦恼。“归骑毋匆匆”则是说他希望骑着马回去时,不要急急忙忙,而是慢慢享受这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感觉。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林寺庙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宁静的意境。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放松。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