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一位隐居老友的思念,以及战乱对隐居生活的破坏。
诗的前四句说:我熟悉老友在缑山下的旧居,也熟悉那里飘浮的云彩。老友很久没回来了,现在看到这些云,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这里用"见云如见君"的比喻,生动表达了深切的思念。
中间六句描写战乱:我们分别已超过十年,这期间战事不断。曾经幽静的溪流变成了战场,黑石谷里驻扎着军队。这样的动荡,连巢父、许由这样的古代隐士(这里代指王处士)都被迫逃离,像受惊的麋鹿一样躲进深山。
最后两句是亮点:在这一切变化中,只有南涧的流水声还和从前一样潺潺作响。这个结尾很巧妙,用永远不变的流水声,反衬出战乱带来的巨大变化,更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战前宁静vs战后动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居生活的怀念,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乱的无奈。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特别是最后用流水声作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