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慈隐庵的寺庙,通过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传递出宁静淡泊的意境。
前四句点明地点:一位高僧隐居在石桥西边的慈隐庵,这里靠近支郎寺,门前就是孝子溪。诗人用"远"字暗示这里远离尘嚣,是个清修的好地方。
中间两句写景:松树间的风吹斜了小路,竹影杂乱地映在菜畦上。"斜"和"乱"两个动词用得巧妙,既写出风与影的动态,又透露出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寻访高僧不遇,只见荒村中一位老人拄着藜杖独行。这个画面既带着些许遗憾,又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隐居生活的孤寂与自在。
全诗语言朴素,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水墨画,通过寺庙、溪流、松竹、老人等意象,传递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寻而不遇"的意境,让人联想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禅意。
袁士元
庆元路鄞县人,字彦章,号菊村学者。幼嗜学,性至孝。以荐授鄞学教谕,调西湖书院山长,改鄮山,迁平江路学教授。后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就。有《书林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