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叫陈元水的朋友,同时怀念另一位叫房兴公的友人。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刻画了两位历经磨难却坚守本心的文人形象。
首联"此老岿然在,长眉掩泪痕":描写陈元水虽然年迈(长眉),但依然坚强挺立(岿然),眉宇间还带着生活留下的沧桑痕迹(泪痕)。一个"掩"字很传神,说明他把苦难都藏在心里。
颔联"一生家屡破,万死舌犹存":这是全诗最震撼的两句。说陈元水一生遭遇很多家庭变故,多次濒临死亡边缘,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舌犹存)。"万死"是夸张说法,强调他经历的苦难之多。
颈联"已忘他乡苦,应知吾道尊":说他现在已经看淡了漂泊异乡的艰辛,因为他坚信自己坚持的道路(可能是学术理想或做人原则)是值得尊重的。
尾联"临邛有贤主,日日款柴门":笔锋一转,提到另一位友人房兴公。用司马相如曾受临邛县令优待的典故,暗示房兴公也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经常热情接待像陈元水这样的寒士(款柴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家屡破""万死"等强烈对比,突出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 2. "舌犹存"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让人联想到"仗义执言"的文人风骨 3. 最后用款待寒士的典故,既赞美了房兴公,也暗含对陈元水品格的肯定 4.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白描手法,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对两位友人的敬佩之情
诗人要表达的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不是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贵,而是这些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道德和学问的普通人。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令人动容。
汪楫
(1626—1689)江南休宁人,居扬州,字舟次,号悔斋。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检讨。曾充册封琉球正使。旋为河南府知府,官至福建布政使。早负诗名,与汪懋麟并称“二汪”。有《悔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