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

远别离,何时归,出门子女争牵衣。
借问此行向何处,底事欲留留不住。
父子恩情深更深,可怜不得恒相聚。
远别离,无限愁。
山行骑马水乘舟,行人一去蚤回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远别离》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人骨子里最熟悉的离别之痛。

开篇三句就像电影镜头:孩子拽着父亲衣角不让走的画面,瞬间戳中人心。诗人用"争牵衣"这个动作,比千言万语都更能表现孩子的不舍。后两句的对话特别真实——孩子追问"要去哪里",而大人明知孩子想留却不得不走,这种无奈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都懂。

中间四句揭示了全诗最痛的矛盾:越是深厚的亲情,越难长相守。就像现在很多打工家庭,明知孩子需要陪伴,却不得不离家谋生。诗人用"可怜"二字,道出了这种时代困境下的心酸。

最后四句的转折很有味道:先是描绘离人跋山涉水的艰辛,突然又转为温柔的叮咛——"早点回来啊"。这种从宏大场景突然切换到家常话的写法,让整首诗在伤感中透着一丝温暖,就像阴云里透出的阳光。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家大叔在唠家常,但每个字都沉甸甸的。它写的不仅是古代人的离别,也是今天每个异乡打工者、每个留守家庭都在经历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往往就是这样用最平凡的语言,说出最普遍的情感。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