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

那回曾记否,倚蓬窗剪烛,絮语别杭州。
怅烽烟一霎,鼓角城边,惊起木兰舟。
杨花似雪,早飞上、羁旅人头。
还怪它、柳丝如线,无力绾离愁。
悠悠。
前重云树,万叠烟峦,便还家梦有。
料梦也、风吹不到,旧日妆楼。
而今反悔当时误,甚无端、浪迹浮鸥。
游倦矣、天涯何事句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和往事的深情回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前段)从回忆切入: 1. 开头用"那回曾记否"直接唤起共同记忆,描绘当年在杭州离别时的温馨场景——两人靠着船窗剪烛夜话,絮絮叨叨说着离别的话。 2. 突然笔锋一转,战火打破了宁静("烽烟一霎"),城头的战鼓声惊醒了离别的小船。这里用"木兰舟"这个雅称,暗示离别场景本应浪漫,却被战争破坏。 3. 接着用杨花飘雪的意象,说柳絮早早落到了游子头上,埋怨柳丝太细,连离愁都系不住。这里把无形的愁绪写得生动可感。

下片(后段)写现实的漂泊: 1. "悠悠"二字带出绵长的思念,眼前是望不到头的云树烟山,就算做梦回家,恐怕连风都吹不到昔日的闺楼了。 2. 最后直抒胸臆:现在后悔当初离家的决定,责怪自己像水鸟一样到处漂泊。结尾的"游倦矣"三字特别有力,道尽漂泊之苦,发出灵魂拷问:到底为什么还要在天涯滞留?

全词最动人的是三个对比: - 温馨回忆与残酷现实的对比 - 柔美柳絮与铁血烽烟的对比 - 梦中归家与实际漂泊的对比

这些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在战乱年代,普通人的乡愁和身不由己。最后那个"悔"字,不是简单的后悔,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游子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