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呈葺芷参溪

颠风横雨穷山秋,樵青弛檐车停辀。松声撼空吼万牛,轰豗势欲倾不周。

晨鸡扼吭喑且愁,百鸟何敢相喧啾。恍疑赵壁环诸侯,呼声动地锵弓矛。

又疑变化鹍鹏俦,垂天鼓翼南溟陬。或者挽翻河汉流,电飞霆击龙蛟虬。

不然火烈陆浑丘,天跳地踔啼熊猴。狂吞很吐山裂鸠,大音奔腾怒相投。

梦中惊回仙枕游,分明夜宿浙江头。三更潮水掀柁楼,苍茫起坐拥黄紬。

触屏唤作钱塘舟,此身端坐岩之幽。如何两耳不自由,乃与喧寂为湛浮。

影蛇石虎以妄求,世间万事浪喜忧。大学能定心逸休,疾雷破柱方夷犹。

直须养浩师孟邹,风止韵作商声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山间狂暴的风雨,通过夸张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开头直接描写风雨肆虐的场面:狂风暴雨笼罩着秋天的深山,樵夫停工,车辆停驶。松树被风吹得剧烈摇晃,发出巨大声响,像千万头牛在吼叫,又像要撞倒不周山一样震撼。这里用"不周山"这个神话中支撑天地的山,强调风雨的狂暴程度。

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惊人的比喻形容这场风雨: - 像战国时诸侯争夺和氏璧的战场,喊杀声震天 - 像传说中的大鹏鸟在南海振翅掀起风暴 - 像银河决堤,电闪雷鸣中蛟龙翻腾 - 又像大火烧山,吓得熊猴惊叫乱跳

这些比喻一个比一个夸张,把风雨的威力写得惊心动魄。

诗的后半段写诗人的感受:他本来在幽静的山中休息,却被风雨声惊醒,恍惚间以为自己是在钱塘江的船上,正经历着夜半的江潮。这说明风雨声大得让人产生错觉。

最后诗人悟出一个道理:人的耳朵总是容易被外界干扰,就像杯弓蛇影、三人成虎的故事一样,常常自寻烦恼。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像孟子那样培养浩然之气,处变不惊,等风雨过后,还能从容地歌唱。

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在于: 1. 用一连串脑洞大开的比喻描写风雨,画面感极强 2. 通过由外到内的描写,从自然现象写到人生感悟 3. 在狂暴的风雨描写后,突然转入宁静的哲理思考,形成强烈反差

诗人告诉我们:面对外界的纷扰,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从具体景物升华到人生智慧的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