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

万山临汉江,杰立与岘偶。
杜公破三吴,磊落叔子后。
当年爱山意,无乃求自附,
自比诚不慙,山水亦奇秀。
羊公苟有知,当为颔其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万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并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诗人用“万山临汉江,杰立与岘偶”来形容山势,意思是成千上万的山峦紧挨着汉江,其中有些特别突出的山峰像岘山一样屹立在那里。这里诗人用“杰立”和“偶”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的雄伟和壮观。

接着,“杜公破三吴,磊落叔子后”提到了历史人物杜甫,他曾在三吴地区(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打败了敌人,这里用“磊落”来形容他的气概,就像他的后代一样英勇。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杜甫英勇事迹的敬佩。

然后,“当年爱山意,无乃求自附,自比诚不慙,山水亦奇秀”这几句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他觉得自己之所以喜欢山,是因为山有自己追求的品格,就像自己追求高尚的品质一样。诗人认为自己的这种追求并不羞愧,因为山水本身也非常美丽。

最后,“羊公苟有知,当为颔其首”这句话,诗人假设如果古代名人羊公(羊祜)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一定会点头赞同。这里的羊公代表了对山水有深刻理解的人,诗人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山水画面,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追求。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