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绝句通过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批评、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的作品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曾经名重一时,传诵千古。但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心画心声”,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会“失真”,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的问题。识人,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发展变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这样就要善于分析复杂的矛盾现象,善于识别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不独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元好问在批评文人表里不一的现象,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写的文章和你真实为人可能完全是两码事。
前两句直接点破核心观点:人们总以为文章能反映内心("心画心声"),其实都是假象("总失真")。文章写得再漂亮,哪能看出作者真实人品?("文章宁复见为人")
后两句举了个典型例子:西晋文人潘岳(字安仁)写了篇《闲居赋》,把自己包装成清高隐士,结果现实中是个巴结权贵的小人,甚至守在路边跪拜权臣。诗人讽刺道:看看他那篇吹嘘清高的千古名作("高情千古闲居赋"),谁能想到作者其实是个跪舔权贵的马屁精?("争信安仁拜路尘")
整首诗就像在说:别被漂亮文章骗了!有些作家嘴上说着"淡泊名利",背地里钻营拍马的样子更难看。这种古今通用的讽刺,让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