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砚台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砚台的实用价值和文人情怀。
前两句"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用比喻手法描写砚台:圆形的砚池像玉璧般清澈,蘸墨的毛笔能写出如烟似雾的华美文字。这里把静止的砚台写得充满动感,让人联想到文人挥毫泼墨的场景。
后两句"将军欲定远,见弃不应赊"借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曾做文书工作,后弃文从武,立下战功封定远侯。诗人说:若将军(指班超)真想建功立业,就不该轻易抛弃这方砚台。这里暗含对文人价值的肯定,认为笔墨同样能成就功业。
全诗短小精悍,把砚台这个文房用具写得既有实用功能,又承载着文人的理想抱负。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让简单的咏物诗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达了"文能安邦"的思想。
杨师道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中书令。李承乾谋反案后,被罢为吏部尚书。唐太宗东征时,杨师道暂代中书令,不久又罢为工部尚书。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