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同前)

十年不向都门道。信匹马、羞重到。玉府骖鸾犹年少。宫花头上,御炉烟底,常日朝回早。
霞觞翻手群仙笑。恨尘士人间易春老。白发愁占彤庭杳。红墙天阻,碧濠烟锁,细雨迷芳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曾经风光、如今落魄的官员,用对比手法道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上片回忆过去风光:十年前在京城当官时,骑着骏马意气风发。那时候年轻有为,每天清早就从皇宫下班("宫花头上"指戴着官帽,"御炉烟底"说在皇帝身边办事),像乘着鸾鸟的神仙般逍遥。

下片写现在凄凉:如今群仙聚会喝酒时,自己却像被翻倒的酒杯般狼狈。最痛苦的是发现人间比仙界更容易衰老,白发丛生时,连宫门都进不去了。结尾三句用"红墙""碧濠""细雨"组成屏障,就像命运用烟雾细雨把通往过去的路全部封死,只剩一片模糊的芳草,暗示理想破灭的迷茫。

全词妙在把官场起伏写成仙界与人间的对比:年轻时像神仙遨游玉府,老来却连宫墙都看不见。那些"霞觞""骖鸾"的华丽比喻,反而更凸显出"细雨迷芳草"的现实苍凉。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