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新疆地区农田管理的和谐景象,核心是赞美一种公平的土地制度。
前两句用"绿野青筹"的鲜明色彩对比,展现田埂将农田划分得清清楚楚,农民们各自耕作互不越界,自然也就没有争地纠纷。这里"筹"指划分土地的标记,就像现代田间的界桩。
后两句提到汉代董仲舒在江都(今扬州)推行的"均田法"——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诗人感叹这种理想化的制度在中原早已难以实行,却意外地在边疆地区得到实践。"塞外"指新疆,暗示边疆反而比中原更好地继承了古代仁政传统。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边疆井然有序的农耕画面,又暗含对中原土地兼并现状的委婉批评。诗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公平制度的向往,以及"理想在远方"的微妙感慨。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